最近,濰城區(qū)于河街道張家村吸引了不少京劇票友的目光。據了解,今年4月份,張家村在村口建起了京劇廣場,搭起了“戲臺”。如今,村民想要上臺唱戲,也得提前“占地兒”。此外,今年村里不僅新添了戲臺,房屋外墻還畫上了京劇臉譜,讓小村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臉譜村”。日前,記者來到張家村進行了探訪。
張家村位于濰城區(qū)西北部,有130戶人家,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。一進村,記者馬上就被一股獨特的“京戲味兒”吸引,京劇廣場、臉譜墻繪、臉譜雕塑……讓人目不暇接。
進村后沿主路前行不遠,路邊便是京劇廣場,廣場四周墻壁上不僅畫滿京劇臉譜,還用文字對“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”五大京劇行當進行了注釋。在廣場正中央,高出地面一米多的新戲臺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現在每天晚上,廣場上的人特別多,戲臺更是‘搶手’。”張家村村支書張傳明說,已經年過八旬的老支書曾告訴他,早在七八十年前,村里人就有唱京劇的傳統(tǒng)了。但是,這個傳統(tǒng)最早源自哪一代人,如今已經無法考證。
張傳明告訴記者,如今,全村共480位村民,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村民會唱戲,年齡最大的80多歲。今年4月份,京劇廣場建成,還專門搭起了大戲臺,這讓村民們喜不自勝。
張傳明說,以前村里的京劇票友們都是三五成群地聚在幾位村民家里唱戲;如今有了京劇廣場,村民們每天晚上都要提前去“占地兒”,因為“搶著上臺唱戲的人太多,晚了就沒地方”。
張家村有戲臺的消息傳開后,附近十里八村愛好戲曲的人們也紛紛趕來,京劇廣場上每天晚上都會聚集二三百票友唱戲聽戲。如今,不僅僅是濰城區(qū),連寒亭、壽光、昌樂等縣市區(qū)的票友們都慕名而來,登臺唱戲。
張家村不僅京劇廣場和戲臺出名,畫在墻上的一幅幅京劇臉譜也成了村子的“文化名片”,給村莊添了不少“文藝范兒”。
沿著村內街道走一走,可以看到墻上繪著各種各樣的“臉譜”。在白色的墻面上,紅色、黃色、黑色的臉譜一幅連著一幅,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“戲曲藝術長廊”。
在臉譜畫的四周,文明宣傳語和山水、花鳥畫也巧妙呈現,充滿古韻的“京劇元素”與現代文化元素相得益彰!斑@些畫就畫在俺家外墻上,很好看。自己不用花錢,這墻面就全被粉刷好了,而且還有專業(yè)的畫師給畫畫!币晃淮迕駨埾壬嬖V記者,到處都是京劇元素,感覺很有氛圍,每天唱戲都喜滋滋的。
村支書張傳明說,從今年4月開始,于河街道實施了“富美鄉(xiāng)村連片治理”試點項目建設工程,張家村入選其中。在政府230多萬元投資的推動下,村里民房的外墻全部粉刷一新,并由專業(yè)畫師在60多面墻上逐一繪制了京劇臉譜,讓原本樸素的張家村變成了“臉譜村”。
同時,村里還修建了龍門和排水溝,鋪設了地磚,完善了亮化、綠化公共設施建設。經過建設,村莊的文化氣息變得分外濃郁,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數。
當天,記者在村里見到了幾位村民,他們正在討論晚上登臺唱戲的曲目。61歲的村民陳秀芳一提起京劇,就喜不自禁。她說,她從2002年開始學習京劇,如今已有16年,每天除了吃飯、睡覺外,唱戲就是她的首要“任務”。
“原先我們都是三五成群地滿街唱戲,現在終于有了一個正規(guī)的表演場所。在臺上唱戲,感覺真是太好了!”陳秀芳說,唱戲很多年,但真正登上舞臺的機會卻很少。
陳秀芳告訴記者,自己曾搬到外地居住多年。今年5月份,聽說村里建了戲臺子,她專門回家看了看,沒想到這一看就再不走了:為了唱戲,她決定搬回村里住。
如今,每天下午五六點鐘,京劇廣場上就聚滿票友,你唱一句,我和一句,很是愜意。
陳秀芳最擅長扮演老旦,偶爾也會扮一回青衣!夺灲瘕敗、《紅燈記》都是她的拿手曲目。她不僅和村里的票友、琴師配合默契,還把壽光等其他縣市區(qū)的票友也吸引了過來。
自從村里搭起了戲臺,81歲的村民張傳孝每晚必會登臺來上一段。雖然年過八旬,但是“因為天天唱戲心情舒暢”,如今體格硬朗,用他的話說,就是“不唱戲就難受”。
張傳明告訴記者,建廣場、搭戲臺、墻面彩繪京劇臉譜,大大提升了村民們的表演熱情。但是,由于京劇廣場等項目建設還沒有全部完工,目前戲臺仍在試用階段。
“現在一到晚上,戲臺上有人唱戲,臺下有人唱流行歌曲,對面的籃球場上還有跳廣場舞的,廣場附近能聚集二三百人。”張傳明說,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,但還需要進行秩序管理,讓更多人享受文化福利。
據介紹,目前,村民們使用戲臺,都是誰先搶到位子誰就唱。如果有外地票友來,還需要提前3至5天預約才可以!安贿^,等到所有的工程完工后,我們要出臺管理措施,讓所有村民票友們都有上臺表演的機會,并保障村民們在娛樂之余的安全!睆垈髅髡f。
據了解,在“富美鄉(xiāng)村”項目數百萬元投資的帶動下,張家村不僅變美了,而且變富了。近年來,張家村堅持從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和黨建方面同步推進新農村建設。在以傳統(tǒng)種植業(yè)為主導產業(yè)的基礎上,張家村還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發(fā)展起了濰夏蘿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,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。
為提高村民素質,張家村建起了村民活動室、圖書閱覽室,定期舉辦各類農業(yè)生產技術培訓班,引導村民學科技、學文化、學政策、學法律及市場經濟知識,進一步提高致富能力。
濰坊廣播電視報報記者 曹曉蕾